1. <progress id="8jv4r"><track id="8jv4r"></track></progress>

    <em id="8jv4r"><object id="8jv4r"><input id="8jv4r"></input></object></em>
  2. <rp id="8jv4r"></rp>
    <tbody id="8jv4r"></tbody>

      共赴“碳索”之路,首屆碳博會談了這些內容
      來源:中國證券報作者:喬翔 汪荔誠2023-06-12 12:25

      6月11日,首屆上海國際碳中和博覽會(簡稱“碳博會”)在國家會展中心(上海)開幕。

      本次大會以“走向碳中和之路”為主題,聚焦節能低碳技術、產品與成果展示,搭建全產業鏈各類主體對接、合作、交流的公共平臺,推動碳中和相關技術推廣應用和新興產業發展,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綠色低碳轉型。

      本屆大會由主題展覽、系列論壇和貿易對接活動組成,展覽規模10萬平方米,國內外近600家知名企業參展。

      臨港集團展臺展示國際氫能谷總體規劃沙盤  喬翔 攝

      聚焦“四大領域”力促綠色轉型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歸根到底靠科技創新,需要凝聚多方力量、推動創新突破。

      大會指出,上海將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低碳轉型。上海將聚焦能源、產業、交通、建筑等“四大重點領域”,打好“雙碳”攻堅戰、持久戰。此外,上海還將強化科技創新和綠色金融“兩大關鍵支撐”,更好服務國家“雙碳”戰略。碳博會致力于搭建綠色低碳創新的合作交流橋梁,通過共商合作、共促創新、共謀發展,為共建美麗地球家園貢獻智慧和力量。

      近三年來,中國的“雙碳”工作取得良好開局。國家發展改革委將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加快推進能源革命,加快重點領域低碳轉型,加快綠色低碳科技創新,加快完善綠色低碳政策,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上海的綠色低碳發展、科技創新能力和對外開放水平一直走在全國前列,舉辦碳博會對強化各方合作具有重要意義。大會希望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推動世界可持續發展作出積極貢獻。

      大會表示,世界以綠色低碳為特征的產業革命和技術變革正在發生,合作共贏是解決綠色低碳轉型路上困難挑戰的唯一出路。中國一直堅持積極應對氣候變化,上海在未來將繼續實施好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加強與各方交流合作,百分之百落實“雙碳”目標。與此同時,上海在綠色低碳領域形成了很多最佳實踐,在推進應對氣候變化國際合作方面有獨特優勢。

      多措并舉實現“雙碳”目標

      在首屆碳博會科學論壇上,世界頂尖科學家、中國兩院院士、業界杰出專家學者及行業領先企業代表共聚一堂,探討如何推動能源綠色低碳轉型。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順應綠色發展的時代潮流,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敝袊こ淘涸菏?,上海交通大學碳中和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杜祥琬教授在科學論壇上表示,以碳達峰、碳中和來驅動我國實現技術創新和發展轉型,這是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是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的必然要求。

      杜祥琬認為,產業結構的優化調整是實現“雙碳”目標的有力路徑之一?!盀榇宋覀円嘤龎汛髴鹇孕孕屡d產業,推動數字化、綠色化協同發展,并且優化產業的空間布局?!倍畔殓f。

      “能源同樣是關鍵和基礎?!痹诙畔殓磥?,首先是節能提效,要推動單位GDP能耗和碳排放的下降;其次要把能源結構平穩安全地從以化石能源為主轉向以非化石能源為主體。

      在此背景下,可再生能源的作用不言而喻。杜祥琬認為,首先,豐富的可再生能源資源是我國能源資源稟賦的重要組成部分,這說明能源低碳轉型的資源基礎是豐厚的;其次,經濟社會的發展、“雙碳”目標的實現,牽引著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增長,加之技術實力的不斷增強,使得可再生能源成本下降,支撐可再生能源逐步擔當大任。

      杜祥琬表示,為了更好地實現“雙碳”,應發展新型電力系統,穩妥地實現電力行業凈零排放。此外,交通層面也應在燃料替代、能效提升、結構方面進行優化。與此同時,還要發展碳匯技術、碳移除技術等,并且進一步完善碳交易制度。

      杜祥琬認為,由于我國碳排放基數較大,碳達峰和碳中和時間又比較短,因此實現“雙碳”目標,特別是碳中和,必須以關鍵技術的重大突破支持高質量的可持續發展下的碳中和。

      市場支撐是核心因素

      在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碳中和發展研究院院長黃震看來,除了政策主導、科研驅動外,市場支撐是能源綠色轉型在“雙碳”背景下的一個極其重要的推動因素。

      “碳市場、電力市場、綠色金融市場,這些市場應在能源轉型體系中發揮更大的作用?!秉S震表示,需要建立并且不斷改善碳市場,建議通過碳定額以及碳稅來減少綠色溢價。

      對于電力市場,黃震認為,可以把電力當做一種商品以保護電力的商品特性,并且可以提升中長期的電力市場服務機制,從而更好地去扮演市場在分配能源資源等方面的職責。

      黃震還提到,綠色金融市場也應該被更好地利用,從而更好地支持能源綠色轉型?!翱傊?,這不僅只是一個技術問題,也不只是一個能源問題,它更像是一個系統化工程,要求我們需要做一些更加科學的設計和決策?!?/p>

      責任編輯: 冉超
      聲明:證券時報力求信息真實、準確,文章提及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實質性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下載“證券時報”官方APP,或關注官方微信公眾號,即可隨時了解股市動態,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財富機會。
      網友評論
      登錄后可以發言
      發送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證券時報立場
      暫無評論
      為你推薦
      時報熱榜
      換一換
        熱點視頻
        換一換